top of page

台灣大學與五四運動

 

王遠義

 

隨著二戰的結束與1949年的歷史大變動,臺灣大學主要由於傅斯年(1896-1950)校長的影響,以及些許來台任教的學者的因素,不期竟使臺大成為五四思想與理想的承接者、延續者。

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的傅斯年,主持臺大校務期間(1949-1950),追傚啟蒙運動的理想,將個人(包括:家庭)、國家、世界連結成一進階的普世價值之追求或世界觀。「敦品、勵學、愛國、愛人」,「我們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」(史賓諾莎語);這兩句話充分反映了啟蒙思潮的價值與理想,也隨著傅斯年對臺大的影響與遺產,曾長期涵育著臺大的這個五四傳統與遺產。

傅斯年之後,自稱「五四之子」的哲學系教授殷海光(1919-1969),承續與光大這個傳統,在冷戰的氛圍中,發揚五四自由(主義)精神,居功厥偉。其中,殷海光對歷史系學生林毓生、張灝有直接、深刻的影響。這兩人將五四自由主義的研究,推向國際,造成兩岸三地風潮;並將殷海光堅持的五四精神與理想,進一步在學術上提升與落實。

 

關鍵字:五四運動、啟蒙運動、自由主義、傅斯年、殷海光、林毓生、張灝

五四與中國孝道文化

 

呂妙芬

 

本次演講將從五四非孝和家庭革命談起,說明非孝並不是反對親情,而是對傳統專制體制的批判;要瞭解五四非孝的激烈論述,必須先瞭解傳統中國孝治天下的政教觀。接著,將說明明清時期的宗族文化、孝的教化、孝的思想,以及《孝經》的文化意涵。最後則說明,即使經歷五四新文化運動,「孝」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色,直到今日仍受華人重視,其意涵與實踐也不斷被重新詮釋。

 

關鍵字:五四運動、家庭革命、孝、孝經

五四:一場世界主義的公民運動

 

許紀霖

 

五四運動,究竟是一場什麼意義的運動?如果說晚清是一個國家主義時代的話,那麼,五四就是一個世界主義的時代。五四學生抗議巴黎和會,不僅是争取特殊的國家權益,更重要的,是維護普世的世界公理。五四運動,同時也是一場自發的、自覺的公民運動。這也是五四知識分子對這場運動的自我理解,世界主義和公民意識,是五四運動留给百年中國的最重要精神傳统。

關鍵字:五四運動、世界主義、公民運動

五四運動與自由主義傳統

 

蕭高彥

本次演講擬從政治思想史以及政治理論的角度反省五四運動的意義,所觸及的議題包括:(1)五四運動以及廣義的新文化運動並非單一的事件,而是1895年後嚴復、梁啟超等所倡議的自由民主價值在民國後的重新表述;(2)新文化運動雖然因為陳獨秀所提出的「德先生」與「賽先生」,也就是民主與科學而成為現代價值的標竿;但在實際歷史的演進中,民主與自由主義的要素往往結合成為一個整體;(3)本演講強調胡適在這個過程中,以「人權」為核心價值所建構的自由主義論述,與陳獨秀所強調的民主構成兩大系譜;(4)胡適自由主義的系譜,在1949年之後,通過《自由中國》以及自由主義思想家如殷海光的倡議,形成了冷戰時期台灣對於五四運動的批判性繼承;(5)最後,從政治理論層次反思在「自由主義」與「民主」所代表的不同價值取向,對於政治行動以及政府建制的不同政治想像。

關鍵字:五四運動、自由主義、民主、民族主義、馬克思主義

 

bottom of page